三十五1-三十六23是以利户回应约伯在申述之前的宣誓(二十七1-23)。这章中以利户指出,人在苦难中若只是哀求神救自己脱离苦难(9节)、质疑为什么恶人不受报应,但却不肯求神让自己在「夜间歌唱」、借着苦难教训自己(11节),这在神的眼中就是「骄傲」(12节),这样的呼求就是「虚妄的呼求」(13节),「神必不垂听;全能者也必不眷顾」(13节)。以利户认为,约伯在苦难中只顾「与神辩白」(十六21)、寻求「公断」(十九7),却不求神让自己在「夜间歌唱」;只顾指教别人(二十七11),却不求神教训自己(11节)。因为神「未曾发怒降罚」(15节),所以约伯说话越来越「狂傲」(15节),不断「开口说虚妄的话,多发无知识的言语」(16节)。虽然以利户的话很不好听,但却不客气地抓住了约伯内心深处那个骄傲自义的「我」。如果约伯一祷告,神就立刻回答,他还可以继续维持属灵的形象,「并不以口犯罪」(二10);但因为神迟迟没有「应允」(十九7),约伯才发现自己里面还掺杂着那么多骄傲和苦毒,竟然会说出那么多「无知识的言语」(16节;三十四35-37;四十二3),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精金」(二十三10)。
三十五24节-三十七23是以利户回应约伯对神大能的描述(二十六5-14),三次强调「神为大,我们不能全知」(26节;三十七5、23)。这章关于苦难可以代表神的忿怒,也可以代表神的恩典。正如同样是风暴,神既可以「用这些审判众民」(31节)、「命闪电击中敌人」(32节),也可以「赐丰富的粮食」(31节)、「向牲畜指明要起暴风」。每一个经历都可以让我们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神,受教的人凌驾于浪尖,顽梗的人却挣扎于水中。苦难的结果,取决于人迎接它的态度。既然苦难是那「教训人的」(22节)神亲自量给我们的,它就一定能成为摆在我们席上的「肥甘」(16节)。
三十七23节「论到全能者,我们不能测度」与「神为大,我们不能全知」(三十六26)、「祂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5节)前后呼应,成为以利户最后的结论。虽然这句话是三位朋友(五9;十一7)、约伯(九10;二十六14)和以利户的共识(三十六26;三十七5、23),但他们的理解却各不相同。
1-以利法一面说「祂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五9),一面自称「这理,我们已经考察,本是如此」(五27),断言约伯是因罪受罚,自相矛盾。
2-约伯认为「祂行大事,不可测度」(九10),「祂从我旁边经过,我却不看见」(九11),所以无法理解神为什么让自己受苦。
3-而以利户却认为,虽然「祂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5节),但我们能确信「祂大有能力,有公平和大义,必不苦待人」(23节),神必会叫「风吹过,天又发晴」,让我们清清楚楚地明白祂的旨意(7节;三十六25)。所以,人应当「敬畏祂」(24节),不必纠结苦难的原因,而要寻求苦难的目的,「祂就把他们的作为和过犯指示他们,叫他们知道有骄傲的行动」(三十六9)。
当人所有的话都说尽了,约伯的心也预备好了,神就打破沉默,亲自「叫所造的万人都晓得祂的作为」(三十七7)。约伯盼望的时刻终于到了,但他想象的是一个严肃安静的法庭,而神却「从旋风中回答约伯」(1节)。三十八1-四十2是神第一次向约伯说话,四十6-四十一34是神第二次向约伯说话。38章神说到宇宙万物的奥秘,并不是让约伯认识大自然,因为神只提问不解释;也不是让约伯信靠神恩典的供应,因为约伯的难处并非忍饥挨饿;更不是向约伯炫耀智慧,因为约伯始终相信「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晓得智慧的所在」(二十八23)。神是要约伯重新思想苦难的「旨意」(2节),神的创造是那么奥秘和复杂,有许多难以理解,甚至被人认为冲突、无益、讨厌甚至有害的部分,但都是出于同一位创造者的作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但不能完全明白苦难的原因,更无法全面了解许多事情的奥秘;但我们可以放心的是,神必按自己的美意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因此,真正的智慧不是解释一切环境和际遇,以致「用无知的言语」使神的旨意「暗昧不明」(2节),而是在一切环境和际遇中顺服神:「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事就是聪明」(二十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