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章中的犹大王亚哈斯在与父亲共同执政的时候就开始了犯罪(5节;王下十五37;十六5),那时百姓的属灵光景已经是「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赛六10),南国犹大也始终没有废去「邱坛」(4节)。人在敬拜的态度若有一点不顺服,破口必然会越来越大。结果,经过乌西雅和约坦两代君王六十多年的统治,亚哈斯不但没有效法他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二十六4;二十七2),反而倒行逆施,「行以色列诸王的道,又铸造巴力的像」(2节),甚至在犹大历史上第一次把儿女焚烧为祭(3节)。最让人“惊奇“的是亚哈斯一面仿造大马士革的祭坛建造了「新坛」(王下十六14)来「祭祀攻击他的大马士革之神」(23节),一面用原来的铜坛来「求问耶和华」(王下十六15);一面用外邦的偶像来代替神,一面装作没有离弃神,甚至还很会说属灵的话:「我不试探耶和华」(赛七12)、还要「求问耶和华」。神的百姓敬拜偶像是悖逆,伪装成属灵是更深的悖逆。~~今天,有些人也不肯检讨个人、家庭或教会的失败的属灵根源,反而认为是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资源,所以「在急难的时候,越发得罪耶和华」(22节),把许多世界的方法、理论换上属灵的包装,引进教会、代替圣经。他们所做的,实际上也是一面用「新坛」敬拜世界之神,一面用「铜坛」贿赂真神,实际上是用「新坛」取代了「铜坛」的地位,在两个坛前都是拜偶像的心思。因为「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二15)。
29章终于“盼“
来了一个好王:「希西家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2节),与当时整个时代的趋势截然相反,在国内外都面临许多压力。但「希西家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王下十八5),他的回转最彻底、最付代价,「在他前后的犹大列王中没有一个及他的」(王下十八5)。「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这是圣灵对国度君王的最高评价;在犹大诸王中,只有希西家和约西亚得到了这一好评(二十九2;三十四2)。
在犹大诸王中,圣经对希西家的记录最多(王下十八-二十章;代下二十九-三十二章;赛三十六-三十九章),在《列王纪》和《历代志》的记录各有侧重点。《列王纪》只有4节经文提到希西家的复兴(王下十八3-6),但在《历代志》中被扩充到84节(二十九1-三十一21);而《列王纪》所记录希西家的其他事迹(王下十八7-二十21),在《历代志》中被压缩为三分之一(三十二1-33)。
本书把希西家复兴的记录(二十九1-三十一21)夹在亚述的两次入侵之间(二十八20;三十二1),提醒读者:这一切都是在亚述的威胁下发生的(三十二1)。
30章是非常值得纪念的:自从南北分裂后,百姓已经有两百多年没有一起守逾越节了!神设立逾越节,是为了让以色列人记念当年离开埃及为奴之地(出十二27)。此时北国已经沦为亚述行省、南国已经沦为亚述的藩属国,这时百姓在神面前同守逾越节,思想神的拯救和释放,有着特殊的意义。百姓借着守节,认识到自己活在神的国度计划之中(26节),并且因着国度的应许,在逼迫之下也能「大有喜乐」地(26节)等候。
对于本书最初的读者、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回归的百姓来说,他们已经经历了第二次出埃及;并且也像希西家一样,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欢欢喜喜地守除酵节」(拉六22)、等候国度的复兴。而主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也将祂的喜乐存在门徒心里(约十五11),好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难处之中,也能像祂一样,「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来十二2);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腓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