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的希伯来名是「列王 ספרמלכים/ Melakhim」。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列王纪上、下》是同一卷书,紧接在《撒母耳记》之后。七十士译本为了方便,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各分为上下两册。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把《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合称为《王国记一、二、三、四卷》,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称之为《列王纪一、二、三、四卷》。本书的内容承接《撒母耳记》,记录了从所罗门继位(主前970年)到犹大王约雅斤被释(主前560年)大约四百年的历史。这是一部国度的兴衰史,神的百姓从所罗门的盛世开始,很快盛极而衰,经历南北分裂、起起落落,最终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掳去,南国犹大被巴比伦掳走。
在《撒母耳记》的时代,神抑制了列国的势力,南方的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停止对外扩张,大卫的国度得以扩展到整个应许之地:「从哈马口直到埃及小河」(王上八65;民三十四1-12)。而在《列王纪》的时代,神允许周围许多强权此起彼落、互相争霸,作为管教和造就百姓的工具(赛十5)。当时的中国是从西周的周穆王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孔子(约主前551-479年)出生之前;而美索不达米亚则相继崛起了亚述和巴比伦两个与埃及争霸的大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属灵上都对位于「世界十字路口」的百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神的百姓在列强环伺中屡败屡战、苦苦挣扎。
《士师纪》所记录的三百年,是「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二十一25)的失败历史。而《列王纪》所记录的四百年,虽然百姓有了王,但北国的以色列王都带头拜偶像,「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王上十四16);南国的犹大王则在顺服神与拜偶像之间来回摇摆,即使是努力带动国度复兴的希西家和约西亚,也不能阻止百姓属灵光景的每况愈下;最后,南北两国都落到神公义的审判里。这四百年,也是神彻底对付偶像的四百年,有了这四百年惨痛的教训,被掳回归的百姓再也不敢拜偶像了。
《列王纪》不但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先知的话语,所以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为《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的最后一卷。《早期先知书》记录了神的百姓从进迦南到被掳巴比伦的历史,但先知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为了写历史而记录历史,他们更关心的是神借着历史所显明的心意,好作为后人的鉴戒。因此,《列王纪》中人物、事件所占的篇幅,并不是根据其政治地位、执政时间或治国成就,也没有罗列所有的历史资料,而是按照属灵的意义加以取舍、整理,评价君王的标准是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王上十五5),还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上十一6)。例如:北国的暗利当时在国际上很有影响,但在本书中却没有什么存在感;北国亚哈王的夸夸之战(Battle of Qarqar)是以色列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却被作者完全无视;南国玛拿西五十五年漫长的统治,被一笔带过;而忠心顺服神的希西家、约西亚,神差遣挽回百姓的先知以利亚、以利沙,则着墨甚多。本书所记录的历史可分成八个阶段:
所罗门继承大卫的王位(王上一–二章);
所罗门的荣耀(王上三–十一章);
南北分裂(王上十二–十三章);
先知以利亚之前的历史(王上十四–十六章);
以利亚先知时期的历史(王上十七–王下一章);
以利沙先知时期的历史(王下二–十三章);
北国以色列被掳之前的历史(王下十四–十七章);
南国犹大最后的历史(王下十八–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