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6-11节列出了七灾:饥荒、干旱、霉烂、蝗虫、瘟疫、战争、倾覆,都是神早已预言过的管教(利二十六14-39)。神在出埃及时用来对付仇敌的灾祸,现在却被用来管教百姓。在原文中,这七灾都是过去式,代表已经发生过的警告性灾祸,并非最后的审判。神五次强调「你们仍不归向我」(6、8、9、10、11节),说明神用七灾管教百姓的目的,是为了使百姓回转归向祂。但百姓却屡教不改、屡唤不醒,神恒久忍耐的爱,与人的顽梗悖逆成为鲜明的对比。
阿摩司书曾被人作为「解放神学」的依据,用来支持社会改革和革命。但是北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出了问题。即使是神的选民,无论神怎样警告,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律法中的咒诅,也没有因为这些警告而回转,何况是那些不认识神的外邦人呢?因此,任何改革或革命的结果,都是「你们仍不归向我」,都不可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预备迎见你的神」(12节),接受神彻底的拆毁。
然而从荣耀与能力的赞美颂(四13),突然转为一首哀歌,成为本书第一个令人震撼的转折。
五章第3节原文以「因为」开始(英文ESV、NASB、KJV译本),表明先知作哀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神的审判已成定局。阿摩司预告,将来北国以色列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存活(3节),因此提前为北国作「哀歌」(1节),以提醒百姓「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4、6、14节)。
这首哀歌的平行对称结构(Chiastic Parallelism)如下:
举哀(2-3节)
劝诫(4-6节)
控诉(7节)
赞美(8节)
「耶和华是祂的名」(8节)
赞美(9节)
控诉(10-13节)
劝诫(14-15节)
举哀(16-17节)
这首精心设计的哀歌以举哀开始,又以举哀结束,表明审判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首哀歌的中心却是劝诫百姓寻求神——「耶和华是祂的名」(8节)。百姓或是「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6节);或是预备在争战中迎见祂(四12),自取灭亡。
【摩六1-2】国为列国之首,人最著名,且为以色列家所归向,在锡安和撒马利亚山安逸无虑的,有祸了!你们要过到甲尼察看,从那里往大城哈马去,又下到非利士人的迦特,看那些国比你们的国还强吗?境界比你们的境界还宽吗?
「锡安和撒马利亚山」(1节),分别代表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的首都。「为列国之首,人最著名,且为以色列家所归向」(1节),指南北两国的首领。在阿摩司的时代,南北两国都处于长期安定繁荣的时期,也都处于飘飘然的时代。
第2节是那些自高自大的首领的自夸。不管先知怎样警告、劝诫(五18-27),甚至做了哀歌(五1-17),骄傲的首领们还是置若罔闻,反而要百姓到那些被他们征服的城市看看,由南到北还能找出比他们更富强、更蒙神祝福的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