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的主题是「仰望神的慈爱和怜悯」。这首哀歌是一首字母诗,用22个希伯来字母依次作为每三节的起始字母。
本诗是全书交错对称结构的中心和转折点,余民经过了神的管教,终于降服在神大能的手下,承认神的公义和自己的罪孽,转而仰望神的慈爱和怜悯。本诗使用第一人称的「我」(1节),既抒发了诗人个人的感受、也表达了全体选民的心声,更代表了历世历代因神的管教而「遭遇困苦的人」(1节)。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回顾神的击打(1-18节);
默想人的盼望(19-39节);
求神拯救伸冤(40-66节)。
第四章是第四首哀歌,主题是「神拆毁之后必有恢复」,与第二首「锡安被神在怒中拆毁」前后呼应。这首哀歌是一首字母诗,用22个希伯来字母依次作为每节的起始字母。
本章原文的第一个词是「何其 אֵיךְ/ake」(1节),原文就是「何竟」(2节;一1;二1),在别处又被译为「怎么」(创二十六9)、「怎能」(创三十九9)、「可叹」(传二16)。这是希伯来文学中独特的感叹词,经常用于哀歌之中(撒下一19、25、27;赛一21;十四4、12)。
1-11节抚今思昔,回顾锡安被神拆毁时不堪回首的光景,承认这一切都是因为「众民的罪孽比所多玛的罪还大」(6节)。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
A. 锡安的众子被降卑(1-2节);
B. 孩童与成人遭受饥荒(3-5节);
C. 承认百姓是因罪受罚(6节)
A1. 锡安的贵胄被降卑(7-8节);
B1. 孩童与成人遭受饥荒(9-10节);
C1. 承认锡安是被神惩罚(11节)。
12-20节列出神拆毁锡安的四个原因,根源都是因为百姓「仰望人来帮助」(17节),却不肯「诚实倚靠耶和华」(赛十20):
倚靠耶路撒冷(12节);
倚靠假先知和祭司(13-16节);
倚靠埃及(17节);
倚靠君王(18-20节)。
21-22节预言了两种人的结局:一种是有所倚靠的以东的民(22节)、一种是无依无靠的「锡安的民」(22节);一种是肉体的生命,一种是属灵的生命。
第五章是第五首哀歌,主题是「余民求神记念」,与第一首「锡安无人安慰」首尾呼应。
本诗虽然也是22节,但却不是一首字母诗。而是采用平行法,每两节进行平行对比。这首哀歌可以看作是余民对神的恢复应许(四22)的回应祷告,也是全书的结束祷告。百姓一面认罪悔改(16节),一面求神「记念」(1节)、「复新」(21节)。这篇祷告由两部分组成:
求神记念(1-18节);
求神复新(19-2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