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topic has 0 replies,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by .
-
AuthorPosts
-
2022-11-19 at 3:24 am #4272书语小组长
第49章: 四十九1-39 一些简短的神谕
四十九1-6 审判亚扪
亚扪也像摩押一样,是以色列人远古的仇敌(士十一4-33),她曾出兵协助尼布甲尼撒(王下二十四2),但最后加入联盟,反对巴比伦(二十七3)。亚扪人的罪行是他们对以色列人历来的仇恨,他们奉玛勒堪神(或米勒公)的名字侵占以色列人的土地(1-2节)。这种侵夺以色列土地的举动是冒犯了以色列人的神,因祂曾将这地赐给祂的百姓,并且祂的名字也一并系在其中。
再一次,这国民可怜地被侵略和被掳掠,国神也被羞辱(3节)(希实本是一个位在边界上的城镇,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隶属摩押和亚扪;3节,比较四十八2)。耶利米所惯用的主题也在这里出现,指出亚扪人虚谎地信赖自己的力量和财富,因而招来审判(4-5节)。但亚扪也像埃及和摩押一样(四十六26下,四十八47),后来得到复兴。
四十九7-22 审判以东
以东本与以色列人的亲属,以东是雅各布的兄弟以扫的后代(8节;比较创二十五29-30)。但因着过往的历史和在耶利米的时候,以东人对以色列人的仇视,使双方的关系破裂。以东协助巴比伦攻打犹大,便是引致俄巴底亚书中谴责她的神谕的由来。
以东在死海的南端,显然以她的智慧而闻名(乔布的「安慰者」之一以利法便是从以东的一个镇提幔而来;伯四1),但她的智慧却不能扭转那将要来和不可避免的灾害,她在山上的洞穴也不能保护她(10节)。他们中间软弱的人要靠赖耶和华的怜悯(11节)。那杯(12节)是愤怒的杯,各国的人都要喝(二十五15)。
第12节是一种修辞法,强调以东该受这刑罚。波斯拉(13节)是在耶利米的时候以东的京城(不同于四十八24在摩押的波斯拉)。
在这藏匿之地,却没有能逃脱审判的隐密之处(14-16节;参俄1-4)。有些毁灭的景象曾经用来形容犹大的情形(18-19节;参十6,二十三14)。那鹰无疑地是再一次指着尼布甲尼撒而言(参四十八40)。
四十九23-27 审判大马色
大马色代表叙利亚,她是以色列人另一个古代的仇敌;一些在以色列以北较少的邦国如哈马和亚珥拔也包括在内。耶利米讲论她们的倾覆和悲惨下场,对我们是耳熟能详的,这些国家在耶利米之前是兴盛的,先知可能是使用一些旧的神谕去形容她们,对大马色前任君王使哈达的谴责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参摩一4)。
四十九28-33 审判基达和夏琐
这神谕是关乎在以色列东边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他们是古代的米甸人和亚玛力人的后代(士六3;比较创二十五13)。神谕中提及惊吓和掳掠人口的事(比较六25,九11)。这些游牧民族住在无城墙保护的城镇中,无助地受到侵略,这显明了他们虚假的信心。
四十九35-39 审判以拦
以拦是在巴比伦东边一个重要的势力,但在尼布甲尼撒的时候被征服了。这里提及的「四风」(36节)是为了表达耶和华的能力遍布全地(结三十七9;但八8;亚六1-8)。巴比伦凌驾在以拦之上,并被神使用去审判犹大和列国,这一切都在神的控制底下。但到末后,以拦也将得到复兴(四十九39;比较四十八47)。
第50章: 五十1至五十一64 审判巴比伦
审判列国的神谕在结束时,是连串冗长的审判巴比伦的神谕。巴比伦这个毁灭者充斥在全书之中,她在书中占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她是神愤怒的工具,用来对付祂不信的子民。但现在这些审判却指向她自己,这是预言中一个主要的逻辑,就是那毁灭者至终也被毁灭。她战胜列国的能力并不是耶和华在历史中最后的作为。我们已经知道祂会再次将救恩和福祉赐给祂的百姓(三十至三十三章)。在神的公义审判中,巴比伦的末日必定来到(参二十五11-12、17-26)。
五十2-17 从北方来的强敌
米罗达是巴比伦的至高神,是创造史诗中的英雄。以赛亚书四十六章1节提及波勒,他本来是另一位神明,但后来显然被视为同一位神。对巴比伦的谴责透切地从她的神明开始,虽然犹大被掳到异地和被统治,但这些神明并没有证明他们比耶和华优胜;相反地,他们的软弱在现今显露出来(比较四十八7)。
对犹大而言,巴比伦曾是从北方来的仇敌(一14,六1)。现今时移势易了(3、9节;亦参五十一27-28)。没有任何势力拥有管理全地的绝对权柄,只有耶和华才有。
当巴比伦倾倒时,犹大便可以自由去悔改归向她的神。这回转在大体上是被视为以色列人的复兴。他们将寻找锡安,但不再像以往般虚假地信赖一个地方(七1-15),他们是寻找神在真理中向祂们启示祂自己(参赛二2-4),并且他们会在那里更新那古时的圣约(5节;比较三十一31-34)。关乎犹大的罪恶和刑罚现在用过去的时态说出来(6-7节;参赛四十1-2),被掳归回的应许也因着神的命令而更显真实(8节)。
巴比伦首要的罪行是她轻蔑神的子民和祂的地(11节)。当耶和华为祂施行的刑罚而悲哀时,巴比伦却在欢呼和抢掠。因着这缘故,耶和华对抗巴比伦的行动含有特殊的复仇意义(15节)。神将使她的骄傲变为羞辱,她的财富和繁华要变成荒场,在过往惯用于他人的刑罚现今反要降在她身上(12-15节)。不单犹大,甚至其它受苦的国家如今也可以自由地回国(16节)。
神谕的第一部分结束时,反映以色列百姓的两次被掳(17节),第一次是在主前722年北国落入亚述的手中,继后是败于巴比伦,这一切都是神的作为。这故事结束时提及祂百姓的复兴。
五十18-32 以色列和犹大
复兴的事再次被视为发生在历史的以色列人身上(20节)。这图画从字面的意义转移到象征的层面上,因为北国以色列已不再是一个实体的国家。这个被掳后得以复兴的事情,虽然它本身是一个真实的救恩,但它也是一个投影,其实体是借着那在十字架上受死的那位犹太人,神在犹大的全地上带来全人类的救恩。
与巴比伦的争战生动地被描绘出来(21-24节),这是耶和华的圣战,祂自己要亲自作战,毁灭的事有点像献祭(25-28节)。再一次地,报仇的观念被提出来,这回直接地连系到圣殿(28节)。毁坏圣殿一事是极度亵渎神和对神不敬的行为,虽然此事是神自己降旨,要刑罚祂的百姓。但这是向神的管理发出一个挑战,这行动出自一个傲慢的国家(29-32节)。因此祂对巴比伦施行审判,为要向列国显明祂才是万有的主宰。当时候来到,胜利将以圣殿的重建表明出来。
五十33-46 「他们的救赎主大有能力」
历史被逆转,在先前的时候,耶和华指控祂的百姓犹大所犯的罪,但现今祂却为他们辩白(34节的「冤」在原文与二9的「争辩」为同一词语)。在此祂扮演他们的救赎主的角色(34节)。这名称来自古以色列的俗例,根据这一俗例,一个寡妇和孤儿可以被另一个家庭的成员所收养(参得四)。当救赎主这一名称用在神自己身上的时候,祂是强调祂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救赎是个人性的,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要使被救赎者与救赎者紧密地结合。这个在旧约背景中的习俗,便是耶稣基督拯救人类脱离罪恶的根源。
最后,神为了祂的百姓而施行审判,祂是根据祂在三十至三十三章中复兴的应许而遵守祂的信实。
巴比伦的倾倒继续被描绘下去。有很多以前用来描写犹大被罚的主题现在用在巴比伦的身上,并且加上一些讽剌的味道。这些主题例如是刀剑(35-37节;参十四12)、干旱(38节;参十四1)、被掳(39-40节;参四29)、从北方来的仇敌(41-43节;参六22-24,这是一个实质上重复的记述)。最后数节经文(44-46节)重复四十九章19至21节的说话(审判以来),但现在巴比伦成了那被掳掠的。她的坠落是神对整个世界计划中的一部分(46节)。
-
AuthorPosts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