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五章7节的主题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与一12-二26「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平行,包括七个例子:
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四1-3);
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四4-6);
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四7-12);
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四13-16);
献祭不一定比聆听好(五1);
多言不一定比寡语好(五2-3);
许愿不一定比不许好(五4-7)。
五8-六9的主题是「人应当满足于神的恩赐」,与三1-22「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平行,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A. 不知足导致虚空(五8-12);
B. 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五13-17);
C. 人生的美善是享受神所赐的分(五18-20);
C1. 人生的祸患是不能享受神所赐的分(六1-2);
B1. 不会享福的人生是黑暗的(六3-6);
A1. 不知足导致虚空(六7-9)。
六章10节在原文中是《传道书》的中间点(马所拉抄本),把全书分成两半。一12–六9的主题是「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而六10–十一6的主题是「积极度过虚空的年日」。人只有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才有可能善用神所赐「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九9)。传道者指出,人要积极地度过虚空的年日,需要有六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何必查明益处(六10-七14);
何必查明公义(七15-29);
何必查明世事(八1-17);
不必知道定期(九1-12)。
不必知道将来(九13-十15)
不必知道结果(十16-十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