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顺序读经 传道书1-3章

  • This topic has 2 replies, 2 voices, and was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by .
Viewing 3 posts - 1 through 3 (of 3 total)
  • Author
    Posts
  • #3904
    Lily张棚
    参与者

      「传道者」(1节),原文的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这位传道者所传的不但是道理,而且包含了他全部的生活。 
       由于传道者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观察,使人难以总结其思路和结构,所以一些读者就懒惰地把《传道书》看作各种「默想、考查、陈说」(十二9)的堆砌。有些人肤浅地用「虚空、捕风」来概括一切,只注意「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二26),却忽略了之前的「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二24)。有些人简单地提取零星的智慧,只注意「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却忽略了紧随的「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实际上,传道者强调自己「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十二10),表明本书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原文用一系列重复出现的关键词,把全书分成了环环相扣的几大部分。而全书整体的交错对称结构,使传道者的思路和宗旨昭然若揭:

      A. 开头:人生经验之谈(一1);
       B. 循环往复的时空之轮(一2-11);
        C. 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一12–六9);
        C1. 积极度过虚空的年日(六10–十一6);
       B1. 一去不返的生命之路(十一7–十二8);
      A1. 结尾:谨记向神交账(十二9–14)。
        传道者首先向所有的人发出了一个挑战:「你活着有意思吗?」(一2-11),然后分享了自己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传道者的人生丰富多彩,比常人经历了更多的智慧知识、物质享受、爱情欢乐、劳碌经营、建功立业,最后却发现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一2、9),没有希望(二11)、令人厌烦(一17-18)。忽然,传道者提到了「神的手」(二24),一切都改变了。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淡化为背景,取而代之的是神的恩赐(二26;三13;五19)和人的喜乐(三12;五18、20;九7;十一7-9)。本书原文十二次提到神的「给 נָתַן/nä·than’」(一13;二26×2;三10、11;五18、19;六2;八15;九9;十二7、11),七次提到人从神所得喜乐的「分 חֵלֶק/kha’lek」(二10、21;三22;五18、19;九6、9),引导读者从两个全然不同的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虚空,但只要看见神的身影,就可以感恩喜乐,用积极的态度来度过虚空的年日。

        《传道书》中的人生困境,就像一个被关在房间里的人想逃出去,但窗户太小,烟囱又太高,让人束手无措;但只要尝试拧一下门把,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没锁。传道者要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人将视野局限在日光之下的世界,那么一切都是悲观的,世事循环往复、徒劳无益、没有目的,善人和恶人同样死亡,智慧人往遭丧之家比到宴乐之家学到更多。但只要仰望日光之上,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在地上实现某些目标,也不是在日光之下到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享受和善用旅途本身,到达日光之上的终点。因此,《传道书》是要教导敬虔的人如何享受生命——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敬虔和勇气。神赐给我们「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九9),绝不是让我们哀怨悲叹,而是要我们为「一生虚空的年日」(九9)向祂交账(十一9;十二14)。因此,人不必追求「虚空」,也不必悲观厌世;而应当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中劳碌享福、感恩和知足,简单并快乐着(三12-13;五18-20;九9-10),「预备迎见你的神」(摩四12)。

      #3905
      Lily张棚
      参与者

        「虚空的虚空」(2节),是希伯来文中表示最高级的方法,如「歌中之歌」(歌一1「歌中的雅歌」原文)、「圣中之圣」(出二十六33「至圣所」原文)。「虚空的虚空」,意思是「非常虚空、特别虚空」。世上的事一开始都会给人一点满足、一些向往,但是当人经过一生的追求,刚刚开始能享受的时候,它却消失了。无论是青春、美貌、爱情、事业、名利、地位、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没有一样能够真实存留,最终在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空洞:「虚空的虚空」。
        「日光之下」(3节),也就是「天下」(13节),指人类所生活的世界。

        「虚空」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人若将自己未曾经历的事物说成「虚空的虚空」,会被认为是酸葡萄心态。传道者却享受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财富、爱情、事业、快乐和尊荣,但他回顾一生的时候,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人若在日光之下追求满足,无论是喜乐(二1)还是挫折(四4;七8;五10)、生命(二17;六12;九9;十一10)还是死亡(三19,十一8),智慧还是愚昧(二15、19)、殷勤还是懒惰(二21、23、26),结果都没有分别,「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2节)。因为人堕落以后,一切受造之物就都「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八22)。我们若在「日光之下」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人生只是毫无意义的循环(2-11节),智慧(12-18节)和喜乐(二1-11)都无法使人得着满足,因为这两者都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二12-23)。永恒的事在日光之上,如果我们的人生观只是在「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虚空。因此,我们应当「盼望那所不见的」(罗八25)的日光之上的事,「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三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1节),神不但护理万有(1-15节),甚至人类的不义也能成就神的目的(16-20节),最终的结局都是向神交账(21节)。所以传道者的结论是: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既不要违反规律、也不要消极悲观,而应当积极乐观地生活,把握神所安排的时机,履行自己在地上的责任,也享受随之而来的喜乐——包括劳碌吃喝(五18)、资财丰富(五19)和家庭快乐(九9)——不必为「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22节)而挂虑担忧。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事实上,「生活」是日光之下最罕见的一种东西,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是一种「存在」,只有少数人的一生才能称之为「生活」;大多数人活着是为了吃喝,只有少数人的吃喝是为了活着;大多人活着是为了拖延交账,只有少数人的生活是为了预备交账。而传道者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怎样生活。

        #3912
        xiaoshu
        参与者

          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敬虔和勇气。

        Viewing 3 posts - 1 through 3 (of 3 total)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