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是神第二次向被囚的先知说话,坚定归回的应许,与三十1-24「应许被掳者归回」前后呼应。
1-9节是神让先知超越眼见的环境(5节),展望归回之后的荣耀前景(9节)。
非常感动的是一开始当耶利米心里还有疑问的时候,神就向先知启示祂自己:「耶和华是祂的名」(2节)。神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祂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赛四十八12),历史在祂的管理之下。只要是神定意要做的事情,「成就的是耶和华,造作、为要建立的也是耶和华」(2节)。「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3节;赛五十八9),这在新约和旧约都是同样的属灵原则(太七7)。因为神一直在那里等候施恩给寻求祂的人(赛三十18),所以「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祂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诗一百四十五18)。~愿今天的我们也在所有疑惑困境中先定睛在神的所是上!
三十四-四十五章的主题是「虚假平安的破灭」,与二十一-二十九章「驳斥虚假的平安」前后呼应,借着南国犹大最后日子中的一系列事件,不但让我们看到虚假的平安一步一步地走向破灭,也让我们看到百姓每一步都心存侥幸、始终都不肯顺服。这十二章整体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A. 警告君王不要心存侥幸(三十四章);
B. 斥责不肯顺服的犹大人(三十五章);
C. 约雅敬藐视神的话语(三十六章);
D. 首领囚禁耶利米,拒绝神的出路(三十七-三十八章);
E. 耶路撒冷陷落(三十九章);
D1. 宗室暗杀基大利,拒绝神的看顾(四十-四十一章);
C1. 幸存者否认神的话语(四十二1-四十三7);
B1. 追讨躲避管教的逃亡者(四十三8-四十四30);
A1. 劝勉巴录不要图谋大事(四十五章)。
这章中“幽默讽刺意味“的是 巴比伦军队只是「暂离你们而去」(21节),却使百姓产生了错觉,以为危险已经过去,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埃及的援助上(三十七5-10),所以故态复萌、「却又反悔」(11节)。结果敌军却很快重返(结三十20-26),人的算计适得其反(18-22节)。一去一返之间,这个历史的黑色幽默彻底暴露了百姓虚假悔改的真相。「回到 שׁוּב/shoob」(22节)原文与「反悔」(11、16节)、「回来」(11、16节)、「回转」(15节)是同一个词,意思是「转回、转向」。百姓既然强迫已被释放的奴仆「回来」,神就吩咐暂时离开的巴比伦军队「回到」这城,「攻打这城,将城攻取,用火焚烧」(22节)。不管百姓如何精明算计,结果都是弄巧成拙。今天,有些人也是因为压力而与神立约,信誓旦旦地跟随主、奉献自己;一旦压力稍缓,就原形毕露、远离教会。他们这样不尊重在神面前所立的约,以为可以随意地打发神,「耶和华岂不记念,心中岂不思想吗」(四十四21)?生活也会和他们开一个大玩笑,神也会让压力重新回来,让自作聪明者自食其果。
关于三十五章中的利甲人 他们被神称赞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他们的顺服。寄居应许之地的利甲人忠心地遵守两百多年前先祖的吩咐(16节),而承受应许之地的百姓却顽梗地拒绝神天天的警戒(15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神在赐福利甲人的同时(18-19节),五次斥责犹大人的「不听从」(13-17节)。神吩咐耶利米试验利甲人,是要把这个顺服的榜样摆在百姓面前,好让他们羞愧(17节)。约拿达的子孙听从先祖的吩咐、「谨守他的一切诫命」(18节),而神在西奈山所颁布的诫命却早已被百姓忽略。因此,利甲人将因他们的顺服而受祝福,而拒不听从神的「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13节)却将面临神「所说的一切灾祸」(17节)。
虽然顺服的利甲人和敬虔的约西亚都是神摆在百姓面前的好榜样,但可悲的是,没有一个好榜样能唤醒百姓,而随便一个坏榜样就能带跑人。百姓仍然不肯听从神,直到神「所说的一切灾祸」临到。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既然利甲人能够听从先祖的诫命、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立约之民为什么不能听从神的诫命、保住自己的应许之地呢?既然利甲人比以色列人更加顺服,神为什么不干脆拣选他们作为选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