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吹角节宣读律法(八3)、住棚节七天讲解律法(八18)、住棚节后禁食祷告(九1-37),百姓被带进更深的恢复里:承认全然败坏(九16-17),立约遵行律法(九38-十39)。城墙是恢复的样式,人是恢复的实际;人的心思预备好了,神在地上的见证——「圣城耶路撒冷」(11章1节)的恢复就进入了充实内容的阶段。这章不但记录了迁入圣城的百姓名单,也记录了城外百姓所住的城邑。住在城外和迁入圣城的百姓都是神「眼中的瞳人」(亚二8),都是在神管理之下「掣签」(1节)的结果。在仇敌环伺的环境里,百姓在城外、省外分别为圣(十30),信心并不比迁入圣城更小;正如信徒带职事奉,所付的代价并不比全职事奉更少。所以谁也不能自夸:「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回归的百姓虽然在世上地位卑微,但却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被神呼召「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因此,他们并不是追逐机会、择地而居,而是凭信心回到神所赐的地业,「修造已久的荒场,建立先前凄凉之处,重修历代荒凉之城」(赛六十一4)。神不但记念住在圣城的百姓,也记念住在城外的百姓;因为神不但要恢复「圣城耶路撒冷」(1节),也要恢复应许之地,更要恢复神的国度。这些城邑围绕着圣城耶路撒冷,成为将来国度恢复的影儿。过去,百姓「在这地上作了奴仆」(九36);现在,百姓在这地上得了恢复,与「圣城」(18节)里的百姓一同等候「永远得地为业」(赛六十21),等候神「按定期速成这事」(赛六十22),使「凡看见他们的必认他们是耶和华赐福的后裔」(赛六十一9)!
12章1-7节是跟随所罗巴伯第一批回归的祭司首领名单。虽然这份名单与立约的名单(十2-8)有许多同名的,但并不是同一个人,也不一定是家族的名字,因为以色列人重名、以祖先为名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耶利米」(1节)不是先知耶利米。「以斯拉」(1节)也不是文士以斯拉。虽然尼希米和以斯拉带起了回归以后最彻底的复兴,但他们既没有高举自己的成就,也没有轻看前人的艰辛。为了避免城墙的「告成之礼」(27节)变成人的骄傲自夸或彼此吹捧,本章在记录「告成之礼」之前,特地回顾了回归以后的祭司和利未人(1-26节),数算神所带领的恢复历史。因为尼希米和以斯拉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与神同工的」(林前三9),是「神施恩的手」(二8、18;拉七9;八18、22)帮助他们成就了一切。本章是重建城墙的高潮,但这个欢乐的场面却不是本书的结尾。神恢复的终点,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认罪、悔改或奋兴,而是平静安息的生命。行走天路从来都不靠几次冲刺一蹴而就,而是持续一生的长跑。在人的一生中,印象深刻的可能只有几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神侧耳而听的(玛三16),却是我们每天的彼此谈论;神的「纪念册」(玛三16)所录的,却是我们每一个平常的日子。属灵的生命里若没有这些平凡的日子,一定不是真实的;所有的成功和亢奋,在基督的日子里都会变得模糊而暗淡。
13章是旧约历史最后的记录,暂停在「求祢记念我,施恩与我」(31节)的祷告中。这不是一个欢庆的筵席,而是一个仰望的等候,但却是旧约历史最恰当的结尾。因为《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并不是旧历史的结束,而是新历史的序言,是预告「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八3)。神并没有长久地维持尼希米的复兴,因为神借着他所要启示的,是神见证的恢复,并不能倚靠第一个亚当里的努力,而要借着第二个亚当里的生命:「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林前十五22),而「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林前十五45),并且「以祂的身体为殿」(约二11),用祂自己作为建造的根基(林前三11),把我们建造在祂的身体里(弗四11-16)。因此,旧约历史的结尾,是等候「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四4-5),用生命代替肉体的努力,把我们领到「天上的耶路撒冷」(来十二22)。等到「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的时候,神亲自带领的恢复就完全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