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诗篇75;太1-2
开始读“马太福音”,摘抄几段《圣经提要》中关于当时宗教方面的背景介绍:
(一)犹太人在被掳期中学得一个最宝贵的功课,就是拜偶像是一件最得罪神的事。他们亡国,分散在列国遭受压迫,就因为他们事奉偶像、离弃神。所以犹太人归回故国后,痛绝偶像和假神,诚恐重蹈他们祖先的覆辙。在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包括叙利亚),罗马诸大帝国的统治之下,常有统治者把外邦的宗教和偶像带进来,尤其是在安提阿以比凡尼斯年间,这个暴君强迫圣民拜希腊的神像,可是失节的人究属极少数,一般的遗民宁丧性命而不肯屈膝。
(二)在玛拉基之后,政治和宗教往往界限不分,混在一起。大祭司一面是内政的领袖,另一面也是宗教的领袖。
(三)被掳归回以后,犹太人到处建立会堂,甚至在国外也有。会堂是犹太人的聚会所,专为祈祷、守安息、传律法、和诵经卷之用。犹太人所以能熟悉律法和经卷,就因为他们在会堂中不断的学习。
(四)在玛拉基以后,犹太人中产生了两个大的党派,就是新约圣经中常题及的法利赛和撒都该两大教门。
法利赛教门起源于犹大马克比之前。当时少数百姓渐渐随从希腊的风俗,因此有一班人起来抵抗并纠正他们。这一班人主张严守摩西的律法,坚持祖先的信仰。这一班人就是法利赛教门的起源。当安王逼迫圣民时,他们帮助马克比抗战最力。可惜到了主在世的时候,他们早已堕落,成为一个墨守遗传、专重虚仪、假冒为善的法利赛教门了。文士、教法师、拉比多属这教门。
撒都该教门的产生,可能是在法利赛教门之前。这教门人数较少,多为贵族或祭司。‘撒都该’这名字是从‘撒督’而来。撒督是大卫年间的祭司长,他的子孙世袭大祭司职,直至犹大马克比年间。撒都该教门和法利赛教门互相对立,他们倾向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否定一切神奇的事,因此他们不信复活、不信天使、不信鬼魂等等,和法利赛教门相反。到了主在世的时候,犹太教中的大祭司、祭司、守殿官等,几乎都是这些撒都该人。
三月十六日